中药师张高安丸散膏丹

考试宝典1年前 (2024-07-01)医学43

“方回春堂”坐落于杭州著名的历史街区河坊街上,创建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传说为钱塘方清怡先生所创。以期“逢凶化吉,妙手回春”。方清怡,字再春,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悉心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杭城名医吴元溟的《痘科切要》、《儿科方要》专著,常以家传秘方研制丸药,使沉痈久病之人得以康复,仿佛病树回春。方回春堂自创立之初,就完全遵从古代良方精选各省最好的药材,依法炮制,认真地制造各种丸散膏丹,煎虎鹿龟驴各种补胶,择料讲究,选工尽善尽美。尤其是家传的小儿回春丸,救助幼儿无数,更是名动天下,妇孺皆知。相传,方清怡先生在新宫桥河下住处行医时,有一天,两顶小轿在他家门口停下,从轿中走出一老一少两位妇人,老妇人怀抱一个双目紧闭的男孩,跟在少妇后面,请方清怡先生给生病的小孩诊治。方先生切脉、观望、详细询问了病情,又掀开了孩子的衣服,摸了摸腹部。对少妇说孩子只是因消食不良,加上受寒所致,只要好好调治,病就会消除。随即开了一张小儿驱寒的方子,又给了七粒用蜡封好的蜜丸,仔仔细细交待了服法。七天之后,小孩子果然病好了,少妇请方先生过府面谢。原来,这家的主人,就是钱塘县的知县。知县对方先生的医术大为赞赏,问及药丸何名时,方先生说得自家传而尚未取名,请知县赐名。知县欣然书写了“妙手回春”的匾额,并将药丸命名为“小儿回春丸”。从此,方清怡家传秘制的药丸“小儿回春丸”声闻江南。方回春堂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最初建于望江门码头附近,鼎盛时期,其分店遍布安徽、福建各地。到了民国初年,借杭州兴修第一条中山柏油大马路之机,方家聘请能工巧匠,在河坊街上建造高大宏伟的青砖石库墙门,构筑两进二厅雕花的楼堂,富丽堂皇。并且别具匠心地在柜台之内掘口井,用以调制小儿回春丸,可谓前无古人、独树一帜。方回春堂以制造的丸药散片饮片等形质精美、气味极佳,与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张同泰国药号、泰山堂并称杭州药业“六大家”的美誉。并且同胡庆余、叶种德两家药店在清河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强势。结合当时的形势,其经营策略也由单纯的零售转为批发零售并立,服务对象以本地、外埠的顾客和中小药店为主。因为所卖的饮片、丸散、药材,俱价格合理质量优秀,而深得客户信赖。民国后期,由于政局动荡,方回春堂开始走下坡路。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地址迁到医药公司,回春堂也变成了汇聚四十二家房客的住宅。2000年,杭州政府对河坊街进行改造,恢复大批的老字号,并拟将方回春堂恢复。四十二户人家几十年的杂居,旧址已是破败不堪,只见满地狼藉、残墙断椽、古井淤泥。经过了一年的维修整饬,2001年月10月14日,方回春堂重新开馆。高大的门楼、黑漆铜钉的大门,“启八千良方济世,聚四海妙手回春”的对联悬于正堂。幽深的大厅之内整齐地摆放着十余张仿古木椅,供人憩息小坐。厅内两侧是高大的柜台,东侧为配方撮药柜,西侧供应民间单方和药膳用料。两侧里壁均为大型的百眼橱,格斗内存满各种药材饮片、储药瓷瓶。西壁外端,悬挂着四块金字的丸药牌,有享有盛名的小儿回春丸等等。花梨木做的药库、窄长的木楼梯,店堂里的古龙椅,请景德镇师傅烧制的150个仿古瓷药瓶,以及古医书上抄下来的黑底烫金字的养生牌匾,方回春堂新馆以其古朴的楼阁、深邃的屋宇,体现了老店的特有气派和悠久的历史。方回春堂现主要由国药馆、国医馆和参号组成。国医馆有诊室二十余间,百年的古董家具,古式格局的诊室,无不透出中医的神秘气息,彰显国医纵横千年的博大精深。这里汇集了中医各个专病专科,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坐诊此间,悬壶济世,施展回春妙手的绝技。国药馆遵循“许可赚钱、不许卖假”的祖训,聘请杭城知名老药号张同泰、天禄堂的老药工监督药材质量严格把关,切割、碾磨每一个步骤均不许马虎;每一个动作都要求恰到火候,拿捏得当,务必保证药材的最佳药性。大型红木百眼柜内存放着一千余种精挑细选的中药材,均地道纯正。以“配制务精、品种务全”为宗旨,除保证配方质量外,店里还存有两百多种冷僻药材,或许这些药材一年也只用一次,但即便是这样,也要做到质好药全,如果这味药的药效过了就坚决扔掉,再重新进货备存,绝不以劣品牟取厚利。因回春堂德艺双馨,以民为本,从而深受杭州百姓的喜爱。而具有回春堂特色的各类浸酒、药膳、保健品、冬令进补特色膏方更为本地百姓及外地旅游者们所推崇。后花园加工老作坊的中药材炮制、碾粉为人们展示了中药材的古老加工方式。馆内各处,也摆放着馆主从杭州塘栖、江西、安徽等地精心收集来的铁船、药工刀、铜臼、碾子、瓷瓶、乳钵等传统的制药工具,这些现在难得一见的玩意儿除引起耄耋老者的共鸣之外,无疑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杭州的医家自古就有逢灾施粥的传统,虽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方回春堂还是坚持每年“腊八”施粥,因为这粥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温饱,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百姓觉得吃了方回春堂的粥一年都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早晨四点钟开始施粥,很多人天不亮就从各地赶来了,领粥的队伍排成两行,能从店堂门口一直顺延到大井巷口。有些人不仅仅是自己吃,还带回去给亲戚朋友们吃。这一碗粥,里面有枸杞子、桂圆,虽然不值很多钱,但粥里有了方回春堂对大家的祝福就有了不同的份量。江浙盛产茶,杭州人爱喝茶,而方回春堂也施茶。但与别家不同的是,方回春堂的茶会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六月神仙茶,去暑解乏;天凉了,就是决明子苦丁茶,能平肝明目降血脂。方回春堂为此特意制做了一些茶水桶,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分寒暑,每天都免费提供茶水,以供人们解乏消渴防病健身。中医学可以在一碗药膳一碗汤里面体察用心,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平衡体质,增加免疫力,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至今国人还未能全参。而新生的方回春堂,其立世目标是弘扬中医中药文化,让国医国药在盛世得以发扬光大,使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得以健康快乐。这种仁心仁德的精神,穿越时光,必将永远地留给后世。

中药制剂的四种常见形式:①丸。一种或多种药物与赋形剂混合而成的球状制剂,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调和气血。分为蜜丸、水丸、糊丸、蜡丸和浓缩丸。②散。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过筛、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内服和外服两大类。③膏。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混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常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分为黑膏药、白膏药、松香膏药等。④丹。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下炼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外科常用于消炎解毒、消肿生肌等。种类颇为繁杂。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中药在炎黄子孙的不断总结与探索中发展。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出了多种剂型。汤剂、口服剂、滴丸、注射剂、气雾剂适用于治疗急性病症,因为这样的剂型能使药效迅速发挥;像丸剂、膏剂、缓释片剂或其他长效剂适用于治疗需要药效作用延长或延缓的疾病。此外还可根据用药部位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剂型。我国传统药物作为剂型应用是从商代伊尹首创汤剂开始的。到了春秋战国,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收载了汤、丸、膏、丹、药酒等七种剂型(如半夏汤)。到秦汉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制药技术和医疗实践的经验,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提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也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除记载了前人已有的剂型外,还增加了浸剂、栓剂、糖浆剂、浸膏剂、软膏剂及脏器制剂等十余种剂型(如蜜煎导方、乌头汤、猪肤汤),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药剂学。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又增加了铅硬膏、十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灸剂、尿道栓剂等剂型,并首先将一些成药(如玉壶黄丸)、防疫药剂(如避瘟药千散)及兽用药剂用专章叙述,以适应各种传染病、急性病的需要,也进一步发展了药物剂型。梁代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经集注》在《释药分科治法》项下,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等剂型的制作常规,这是工艺操作规程的起始。以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熹的《外台秘要》等巨著不仅收载了唐以前的大量有效方剂,而目广泛收集了民间的验方与单方,也丰富了制剂的内容。宋代是我国成药发展鼎盛的一个时期,其设立的惠民药局是我国商业性药房的开端,所编成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方制药规范,其中收载了方剂775个和剂型13种,其中大多制成中成药出售。这可谓是我国中药制剂发展史上的第一里程碑。到了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广大医药学家的丰富实践经验,在所收载的方剂中(13000余首),就有30多种剂型,除了没有近代的一些剂型外,其他几乎都有。中药剂型是根据中医理论,按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的,这种结合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具有药物的多效性,协同作用或抵抗作用。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整体综合作用。常用的传统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汤剂:中药汤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药物剂型。具有吸收快、疗效速、用途广等优点。服用时煎汤去渣,取汁内服,故称汤剂。汤剂在临床应用很广,适用于一般疾病或急性病。其特点较丸剂、片剂、散剂等吸收快、易发挥疗效,用途很广。汤剂有浸、煎二法:浸法是按比例配制阴干的药物或切片药物,并将药物放在瓷缸内加沸水盖好,过一定时间,药液浸出后,澄清过滤再加白糖、冰糖或蜂蜜等,温服;煎法是将汤药放进瓷缸内加开水一茶杯。待药液煎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取出温服。散剂:将药物按处方配剂,研为细粉,混匀,寒凉药加适量白糖,温热药加适量红糖。再混匀而成。散剂在临床应用最广,它的吸收消化虽然没有汤剂快,但其配剂方便,药性稳定,便于携带,疗效持久,适合于治疗已成型的疾病和聚合型疾病。散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在使用时,可根据病情,与汤、丸等各种成药相互配伍,酌情应用。丸剂:将处方中各味药物分别加工炮制。按处方配合,研成细粉并混匀,用蜜、水或面糊、药汁等制成药丸。丸剂一般为黄豆或绿豆大小的颗粒,外用朱砂或百草霜等研细粉挂衣,晾干。丸剂吸收缓慢,但药效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和贮存都很方便,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丸剂一般应用于慢性病。丸剂吸收分解较慢,可减轻毒性和副作用,所以当某些药性峻猛和刺激性较强的药品可作丸剂来减轻毒性。麝香、牛黄、白云香、黑云香等药物因其是贵重和芳香性药物,故不宜久煎,宜作丸剂使用。搅合剂:按处方调配,碾研细粉,混合均匀,逐步加入适量炼蜜、奶油、红糖、冰糖等,反复搅合而成。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此剂分为温热、寒凉两大类型。搅合剂一般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虚者。药油:先将药材精选,加工炮制处理后,按处方调配,水中浸泡或煮煎,取汁加鲜牛乳或黄油再煮煎浓缩至半流性,并可加相应之药末、蜂蜜、蔗糖、白糖等搅合均匀。药物呈油光泽、红黑透明或黄黑透明时,即成油剂,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药油有滋补的作用,常用于老人。灰制剂:是以金属、矿物及动物性药物为主,煅烧成灰的药物,蒙医认为寒疾经久不愈,则以灰剂治疗为上。灰制剂分为急、中、缓三种配剂,适用于寒性诸症、不消化病、胃火衰败、瘿瘤、浮肿、脓疡,尤其对痼疾疗效显著。灰制剂的用量可根据病情而选用。膏剂:膏剂分内服膏剂和外用药膏两种。内服膏剂又分流浸膏、浸膏(干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剂(膏滋)。外用药膏分硬膏药和软膏药。药酒:一般用白酒或黄酒浸取药材中有效成分,所得的澄明浸出液以供内服和外用。药酒多用于体虚需补养者,以风湿疼痛、跌打扭伤和慢性病的辅助治疗。金石剂:金石剂亦称珍宝剂,它是以珍宝类药物,如金、银、珍珠、玛瑙、玉石、珊瑚、松石等为药,或金属矿物类药物,如:红铜、白锡、铁、寒水石、月石、金精石、银精石、水银、硫黄等药品为主药,适当配合动、植物药而制成的化合剂。金石剂药用量小,药效持久,但其毒性较强,吸收较慢,所以本剂一般不轻易应用,除经多次服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顽性恶疾和疮疡痈疽等才能考虑用本剂治疗。当病症一除,即需立即停药。草药剂:草药剂人们是根据当地地理、气候以及周围环境和植物的分布情况而采集的野生药草,单味或数味药煎汤服用,或将采回的药草置于清爽通风处阴干,制成粗末,煎汤服用。这种用于治疗热病和外感的原始的剂型叫做草药剂,此剂型在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较常用。中药传统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用药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理论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药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打向了国际市场。